●“探索二号” 总长87.2米,型宽18.8米,型深7.4米,最高航速14.2节,满载排水量6700吨,配置两台全回转舵桨和两台艏侧推,采用全电力推进,DP2级动力定位能力可以有效配合潜水器下潜的位置,及时作出定位的调整变化。续航力大于1.5万海里,自持力(中途不补给的情况下,连续在海上活动的最长时间)不低于75天。“探索二号”科考船不仅可以支撑深海、深渊无人智能装备进行各项海试任务,同时还可搭载万米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和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
●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简称“深海勇士”,是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它的作业能力达到水下4500米,基本覆盖了中国主要海域和国际海域资源可开发的深度。潜水器取名“深海勇士”,寓意是希望凭借它的出色发挥,像勇士一样探索深海的奥秘。 “深海勇士”号在“蛟龙”号研制与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中国载人深潜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降低运维成本,有力推动深海装备功能化、谱系化建设。“深海勇士”号的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达91.3%,主要部件国产化率达86.4%。是继“蛟龙”号后中国深海装备的又一里程碑,实现了中国深海装备由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A形架布放回收系统 安装在探索二号科考船船尾的A形架布放回收系统尤其重要,它被形象地称为深海装备的“摆渡人”。它和吊放、拖曳、液压、电控等系统共同组成布放回收系统。有了A形架的承载,液压站提供动力,驱动变幅油缸使A形架摆出不同的作业角度,以实现深海基站的布放回收。“探索二号”要对A形架系统进行功能测试,排除影响潜次安全的故障,才能进行布放回收。假如A形架发生故障时,设备是漂浮在水面上,可以快速检修回收潜水器,但如果设备悬挂在半空中,不能收回来也不能放出去,那就很危险了。因此在每个航次出发前,都要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但是海试中也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科考中曾经出现A形架顶部液压主油管漏油的情况,在紧急回收载人潜水器后,科考人员快速爬到随海浪上下颠簸的15米高空,进行油管更换,整个过程需要争分夺秒,极大考验了科研人员的应变能力。
(资料图)
●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 于2016年立项,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力量为主的科研团队承担。2020年6月19日,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正式命名为“奋斗者”号。2020年10月27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到1005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2021年3月16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三亚正式交付。这是中国在海洋装备方面又一标志性成果,体现了中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
近日,“探索二号”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返航,顺利完成深海地质原位观测及国产化装备海试任务。该航次利用“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完成了“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水下系泊系统、水下生产系统、典型陆坡区深水井场、“海马”冷泉区等区域的原位观测,取得了重要的工程勘测数据。同时,科研人员利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搭载自主研发的深海沉积物保温保压取样器、深海三维感知装备等装置,分别开展功能测试。
“探索二号”是我国首艘装载国产化科考装备的载人潜水器支持保障母船,该船自2018年12月起在福建马尾造船公司历经18个月的适应性改造后于2020年6月正式入列。
自入列以来,“探索二号”参加了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科学考察、深海考古、完成深海原位科学实验站2022年度海试任务、完成深海地质原位观测及国产化装备海试任务等。
A
马里亚纳海沟科考
8天12潜次 “深海勇士”创造下潜作业新纪录
2020年12月,在经历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科学考察作业后,我国“探索二号”科考船结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务,开始返航。
在这个航次中,“探索二号”科考船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与“探索一号”科考船进行了多次联合深潜作业。在与“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联合作业期间,“探索二号”搭载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沧海”号视频直播着陆器,成功与“奋斗者”号实现了万米洋底对接,成功利用国产超高清4K技术,进行了全球首次万米海底实时4K视频直播报道。
本次科考,“探索二号”搭载的另一个深海潜航器“深海勇士”号完成了它在本航次进行的第32个潜次的深海科考作业。此次执行的下潜任务,也是“深海勇士”号投入应用以来的第325次下潜。本航次“深海勇士”号完成了它在2020年度内第100个潜次的科考任务,创造了8天12潜次的下潜作业新纪录,平均水下时间8小时27分。如此高频次的下潜作业,在国际上也属首次。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深海勇士”号的作业能力和运维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深海勇士”号通过多次下潜,对马沟的海底进行了近距离观察,并获取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样本,为进一步了解这一区域的地质结构和形成原因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在高频率下潜作业的同时,也给潜航员和科学家提供了大量连续下潜作业的机会。
B
深海考古
考古深度突破2000米 助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由“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组成的联合航次今年9月在南海北部取得重大成果,共发现文物标本66件,在考古深度上首次突破2000米。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航次副首席专家陈传绪表示,受南海周边航海活动历史资料缺失、南海海域面积广阔、南海海域近海底高分辨率探测作业刚刚起步等客观因素影响,本次深海水下文物的搜寻作业面临重重困难。
为此,本次搜寻探测主要利用无人自主潜水器(AUV)、载人潜水器和深海声学拖体等3类深海潜水器搭载7类声光水下探测设备,使用“历史研判缩小范围、大范围侧扫普查、小范围高精度高效查证、抵近查证和水下作业”四层探测技术路径,缩小文物定位范围。
陈传绪介绍,在搜寻定位过程中,首先利用声学深拖侧扫进行大范围搜寻,每天搜寻100平方公里左右,可以找到米级大小尺寸的物体。而后用AUV对疑似点所在区域进行连续拍照,从中发现沉船或者可疑文物,安排载人深潜进行水下查证确认及文物提取。同时,本次南海考古还使用了水下激光扫描成像仪开展探测工作,因激光穿透性强的特点,该设备可以克服水下光学衰减的影响,能够满足未来深远海作业对水下三维探测技术的需求,如水下目标侦测探测识别、水下抓取作业、水下三维重建、船舶救助、打捞等。
本次南海考古在深度上首次突破2000米。陈传绪表示:“目前世界上水深超过2000米的深海文物发掘近乎空白,南海考古实现了中国深海考古的又一突破。”
陈传绪认为,此次考古深度的突破,将带来几个方面重要影响:其一,载人、无人协同深海考古作业体系建立,为南海潜在文物聚集区考古发掘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模式。其二,将提升对深海水下文物尤其是沉船类文物分布规律和保存状况的认识。同时,探索出的深海考古调查的完整工作流程,及对各种水下特种作业技术的试验,将为今后深海水下文物的寻找、发现、提取积累经验。
C
考察冷泉区
成功观测到活动冷泉气体渗漏状态
2022年9月25日,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探索二号”完成海试任务,返回三亚。据了解,该航次围绕南海、深渊、极区海域的深海发展方向展开,不仅对国产化装备进行了功能测试,还对“海马”冷泉区6个点位进行科学考察。
据悉,冷泉(cold seep)即海底天然气渗漏,在全球是一个广泛分布的自然现象,指分布于大陆边缘海底来自沉积界面之下,以水、碳氢化合物(天然气和石油)、硫化氢、细粒沉积物为主要成分,流体温度与海水相近的流体,并广泛发育于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斜坡海底。
科研人员成功观测到了活动冷泉气体渗漏状态,验证了深海沉积物保温保压取样器各功能的设计科学合理,成功获取了冷泉区域多点位沉积物的原位样品,这将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原位形成与分解规律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保真取样、冷泉形成与演化特征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撑。
体验
海底3600米体感温度从“盛夏”到“深秋”
潜入海底的感受如何?在一次观察海底构造及原始形态,并采集岩石样本的任务中,科考人员告诉你感受。
首先,第一感受是安静。在寂静的深海海底默默穿行,周围竟然那样安静,深蓝的海水中夹杂着悠远和神秘,海底静静躺着各种各样的岩石,散发着浓浓的远古气息。深潜器从岩石旁滑过,那一刻仿佛与时间与空间交会,海绵静静地矗立在不远处,像朵朵盛开的白玫瑰,大一点的鱼类和海参类都安静地趴在海底的沙石上一动不动,偶尔有一两条不知名的小鱼在观察窗前悠闲地游过。潜水器在浩瀚的海洋中穿行,观察窗外下起了流星雨,那是反光的微生物,像极了科幻电影中太空飞船穿梭星际的场面。
海底景色之外另一个感受是温度下降,如同盛夏与深秋的转换,一个半小时的下潜过程,可以体验到从34摄氏度的盛夏到19摄氏度的深秋的感觉。随着深度的增加,舱内的室温也在降低,到3600多米的海底时,海水的温度也就1到2摄氏度。
综合央视新闻 新华社
责任编辑:
关键词: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2 baidu.baiduer.com.cn baidu爱好者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