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即将在上海开幕,这一汇聚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等国际科学大奖得主的论坛,已在上海连续举办4届。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而将这股力量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则需要一大批科技创业企业。
沪上高校学术出版正助推科技成果孵化,前不久,《科技创业案例集》新书在华东理工大学70周年校庆之校友科技创业论坛首发,从校友企业访谈到行业调研分析以及最终案例呈现,力求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借鉴。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凌云街道“品域凌云里”空间共话创业故事,由商学院和校友会主办,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华理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和出版社协办。
学界指出,大学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尽管产生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但实验室技术与商业化之间存在一种所谓的“技术与市场间的鸿沟”。科技创业企业正是链接大学科研和成果商业化的关键环节。当一个地方能够产生大量科技型创业企业时,就是大学教育的成果在社会上落地生根的标志。而让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有竞争力的商业产品,走完化蛹为蝶的市场化之旅,则需一批训练有素的科技创业者,他们需具备相关学科领域扎实的科学知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韧性……现代大学应通过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相应教育训练,培养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履行其服务社会的使命。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张辉期待,《科技创业案例集》能在华理撒下更多创新创业的种子,激发广大师生和校友对于创新创业的热情,涌现更多优秀企业,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贡献力量。作为案例企业的上海赤马广告传媒董事长马骏校友现场分享说:创业要敢为人先,做自己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不断突破自己,并感谢科技对于企业发展的助力。华理校友企业家联谊会企业微康益生菌董事长方曙光校友分享如何从突破国外益生菌技术垄断的角度,找到创业机会的故事。
科技创业企业正是链接大学教育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比如,书中举例谈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综合科研服务商“泰坦”,正是诞生于华理大学生宿舍。“在中国边读博边创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知乎上这条帖子往往引起许多在读博士生甚至硕士生无限的遐想,面对科研和毕业压力,绝大部分人想到的是二选一。然而本硕博均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的谢应波却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2007年10月,谢应波与同为华理本科2000级的5位校友一起在华理宿舍中,创办了上海泰坦化学(后更名为泰坦科技)。他们东奔西走,拿到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20万元的公益资助,6位团队成员又东拼西凑借来20万元,这些资金成为公司最初的启动资金。
创业初期,宿舍、华理校园、华理科技园等,成为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场所。然而与创业时的美好设想不同,初始的创业之路并不那么顺畅。与一般科技公司的严肃氛围不同,“玩”在泰坦科技和谢应波身上有着很强的烙印。谢应波曾戏称,“创业和科研要有一种‘游戏的心态’”。无论是公司的名称“泰坦(Titan)”、核心员工“骑士文化”,还是公司大厅中竖立的穿戴战斗盔甲巨大骑士塑像,都让人想起游戏中奋勇拼杀的骑士。后来了解到“泰坦”在古希腊神话中寓意创造神话和传奇,以此为名,也是希望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创造本土传奇,通过自主创新、自创品牌,打造受人尊重的“中国科学服务首席提供商”。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许旸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关键词: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2 baidu.baiduer.com.cn baidu爱好者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