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数字乡村一网统管模块中进行远程监测管理。 受访者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孔伟
【资料图】
通讯员 李立 周颖
2800多个5G站点覆盖全部农村地区、3.8万路视频监控实现村庄全覆盖,477辆智慧公交车实现镇街、行政村公交全覆盖;“智慧农高区场景”“智慧白马综合大治理网格化平台场景”两大数字农村项目入选2022年南京市优质场景名单……
自2020年10月入选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后,溧水区立足特色优势发展资源,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在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农业升级、乡村数字治理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全新动能。
绘制一张“智慧网”,“三农家底”清清楚楚
10月27日上午,溧水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内,一块60平方米的高清LED显示屏上,溧水全区的水稻种植面积、草莓生长情况、螃蟹产量等农业信息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溧水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李业介绍,大屏上展示的是数字乡村一网统管模块,全区农林牧渔生产总值实时显示,还可对农村、农民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比如男女比例、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可以说,溧水农村的各种信息都记录在该平台系统内。”
这张“智慧网”不仅“记性好”,功能也很全。李业轻点鼠标,进入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模块,一张溧水全区水稻种植地图立即出现在LED大屏上,“系统平台实时对稻田进行‘健康监测’,可以查看全区的水稻稻瘟病和小麦赤霉病的风险分布情况。”他说,不仅如此,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实现病虫害预测,通过融合温度、湿度、降水、气压、太阳辐射等气象要素建立的病虫害监测预警模型,基本实现病虫害风险预测,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目前,溧水区经过两年试点建设,已经形成一个数据中心,涵盖产业振兴平台、乡村治理平台、业务监管平台、惠民服务平台、“互联网+”平台、智慧决策平台等六大平台,在乡间田头初步形成一张“智慧网”,基本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
深耕一块“科创田”,强化农高区科创引领
10月27日下午,南京国家农高区,中植蓝莓黑莓产业示范园内,一株株蓝莓正值开花期,点点白色花朵似繁星在玻璃温室大棚内盛开。中植蓝莓黑莓产业示范园总经理俞小花介绍,“最快明年1月,大家就可以来采摘蓝莓,这比传统栽培技术的蓝莓采摘期提前了半年左右。”
蓝莓属于比较娇气的水果,对农业生产管理要求很高,中植通过运用物联网、自动施肥等技术,在玻璃温室大棚内打造了一位“数字管家”。俞小花介绍,大棚内配有6套传感系统,时刻监测温度、湿度、酸碱值等蓝莓生长环境,“这些实时采集的数据都会上传到园区数字平台,方便我们监控管理,同时进行自动化的农业生产作业。”
据了解,中植5G数字植物工厂已经初步实现了“无人化”:棚内温度超过30摄氏度,自动启动喷淋设备降温,温度太冷则会启动白色加热管,同时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会根据参数设定自动施肥。在这套数字栽培系统的帮助下,中植实现了“一年两季”蓝莓种植模式,全年产量大大提高。
溧水区立足南京国家农高区,积极发挥农业科创引领示范作用,将数字农场、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带入田头,在全区范围内陆续应用推广农业无人机播种、智慧型电气化大棚、“零耗能”高密度养鱼等电气物联技术。2021年,全区新增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主体10家,全区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达27%;2022年,接入江苏省物联网平台物联网设备391个,物联网数据新增数据量超400万条。
打造一片“服务云”,形成数字乡村治理体系
10月28日,溧水区东屏街道徐溪社区的曾先生来到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在一个窗口一次性办结了医保退休补缴、独生子女奖励、市民卡乘车优惠及老年人免费理发等多个事项,前后只花了半个小时。如此高效便捷,得益于东屏街道的数字化产品“云桌面”平台。
东屏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群打开“云桌面”,只见电脑显示屏上出现了8个文件夹图标,“这就是8条专线,以前每条专线都要一台电脑,同时对应一个窗口,老百姓办理业务需要到对应窗口,很麻烦。”通过与中国移动合作,东屏街道率先实现局域网内的多平台融合,也就是现在的“云桌面”。
“打通了各大专线平台,在一台电脑上可以接入所有的专线平台,从而实现一个窗口通办所有业务。”刘群介绍,云平台的应用,不仅节省了居民的办事时间,也提高了基层的办事效率。通过数字乡村建设,溧水区打造了一片农村“服务云”,真正实现群众办事“个人事项不出村”。
对照《溧水区数字乡村“十四五”发展建设规划》《溧水区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实施方案》,该区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数字乡村试点相关建设任务,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业态发展、数字基层治理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溧水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溧水将继续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体制机制,继续深化普及4G、创新应用5G,创新乡村治理方式,进一步发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
责任编辑:
关键词: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2 baidu.baiduer.com.cn baidu爱好者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