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中国天眼”,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王伟教授团队首次揭秘来自黑洞中神秘的射电脉搏信号。
(相关资料图)
“中国天眼”首次揭秘来自黑洞中神秘的射电脉搏信号。
27日凌晨,Nature(《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题目为“Sub-second periodic radio oscillations in a microquasar”(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武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武汉大学田鹏夫、张平、王伟教授及国家天文台王培博士是共同第一作者,王伟教授和美国内华达大学张冰教授是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陈佳诗、陈骁、赛娜、朱宗宏教授等是共同作者。
王伟教授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2020年至2022年,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对著名微类星体GRS 1915+105开展了高时间精度的长期观测,发现该星体的黑洞存在微弱的射电“脉搏”,周期约为0.2秒。
“这是世界上首次监测到黑洞也有‘脉搏’,但很微弱,信号并不稳定,有时有,有时无。”王伟介绍,凭借“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超高的灵敏度,以及首次对黑洞开展高时间精度(采样时间达49微秒)的射电连续谱光变监测,研究团队得以发现这一成果。
王伟告诉记者,微秒是时间单位,1微秒等于百万分之一秒。研究团队每49微秒观测一次,由于采集数据的频率非常高,所以得以捕捉到非常高精度的信号,由此发现黑洞的“脉搏”。
在2021年1月和2022年6月的两次观测中,研究团队均发现黑洞存在微弱的射电脉搏。脉搏周期约为0.2秒。这个脉搏周期不稳定,而且大部分时间无法探测,因此称之为准周期振荡。
王伟教授团队合照。
据了解,该成果是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微类星体中亚秒级的低频射电准周期振荡的现象,并揭示黑洞系统的该准周期振荡现象与相对论性喷流直接相关。此次黑洞射电辐射脉搏的发现,对于揭示致密天体相对论性射电喷流的起源与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将打开黑洞射电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通讯员武柳青)
责任编辑:
关键词: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2 baidu.baiduer.com.cn baidu爱好者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