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作者|黄泽正
船驶进了荷花池,飘过几重假山,眼前已是亭台楼阁。拿起灯笼,照亮的是古朴的木质屏风,借着昏暗的烛火,隐隐约约可见上面写着判词,窗外桃花片片飘落,天色也逐渐变暗。你知道,自己的命运将由判词决定。
眼前真实的一切并不是梦境,而是一款主打国风文化的VR应用《方寸幻镜》。
「何谓国风?」诗词歌赋、燕歌赵舞、雕梁画栋、书法绘画、礼俗文化,每个人都能列出一两个关键词。但这些零星片段拼凑出的,往往仿佛一幅朦胧的泼墨山水画,意境悠长却带有距离感。
为了打破国风文化与大众间的交流隔阂,从山间田野到故宫皇陵,从传统工艺复原到新技术创新,从传统媒介到流媒体传播,古往今来创作者们进行过诸多尝试。而VR技术的应用,让原先「遥不可及」的国风文化,变得愈发生动、易于触碰。
在XR品牌 PICO 的应用商店中,我们发现了主打国风文化的VR应用《方寸幻镜》和《墨之韵》。前者是一款解谜应用,后者是一款书法练字应用。
这两款热门国风应用,都强调用VR增强传统文化趣味、降低理解门槛。《方寸幻镜》像是在复杂的红楼世界观中进行趣味解谜;《墨之韵》则在简单的毛笔书法练习中增添了更多细节体验。
「创新国风表达的想法很早就有了,只是在VR之前,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载体。」《方寸幻镜》制作人兼美术指导朱晴告诉《新声Pro》。
朱晴成长于国画世家,从小就在父亲的熏陶下对传统文化兴趣盎然。他曾担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美术指导、电影《比拉》主美、动画电影《美食大冒险》美术总监,这些经历佐证了他对国风美学的热爱与专业。
通过长期在影视领域的工作,朱晴发现,传统2D屏幕内,观众永远只能是观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无法真正参与内容。而对于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传统文化来说,浅尝辄止往往难以理解内核。
朱晴举了一个例子,古人喜欢将国画做成卷轴,随着卷轴慢慢铺开,山水、岩石、草木、花鸟映入眼帘,观画者可以尽情畅想,忘怀于山水、寄情于天地,达到「人在画中游」的享受。
而对现代人来说,通过屏幕只能略为窥见其中的国风美感,很难真正「进入」画卷。所以,朱晴在寻找恰当的方法,能够帮助现代人真正在画中「游」起来。
朱晴从小就对《红楼梦》十分着迷,尤其好奇其中的太虚幻境。「我一直在想象那个神秘的太虚幻境是什么样子,也梦想着能到其中游历一番。」
VR技术虚拟与现实交融、营造虚拟空间的能力,恰好能用于构建《红楼梦》中描写的「太虚幻境」,其可交互、可空间切换的特性,正符合「人在画中游」的设想。按朱晴的话来说,VR几乎完美适配了自己的梦想。
最终,通过与国内知名XR工作室Pinta Studios合作,朱晴出品了《方寸幻镜》这款VR国风应用。
与《方寸幻镜》类似,VR书法练字应用《墨之韵》的诞生,也源自一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墨之韵》开发团队广州逆渡创始人李鹏飞是暨南大学副教授、硕导,他深知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很早就给孩子报了书法培训班,但他发现儿童书法培训存在诸多痛点。
首先,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优秀的书法老师非常短缺,「以暨南大学为例,每年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只有几十个,能分给儿童培训班的微乎其微。」
另外,传统书法准备工作比较繁琐。笔墨纸砚、香案印章都需要准备妥当,但考虑到孩子们好玩善变的天性,家长精心准备的文房四宝往往会被浪费。北京一位书法培训班的家长就戏称:「砚台里的墨都还没干,孩子就不愿意写了。」
而VR书法应用巧妙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以将全国优秀书法教师的教学经验放入VR世界,供孩子们临摹学习;也可以通过新颖有趣的VR体验吸引孩子,帮助他们更能坚持书法练习。
有趣,是《方寸幻镜》和《墨之韵》两个团队都摆在首位的追求,并贯穿始终。
《方寸幻镜》的灵感来源于鸿篇巨制《红楼梦》,其世界观和设计天然更加复杂。但朱晴认为,在开始阶段更应该强调作品的有趣性和普及性,让更多普通人领略到国风VR的魅力,因此团队在玩法、画风、情节、互动上做了大量简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复杂世界观下,可以设计得很难,但就不好玩了。」
在设计玩法时,朱晴第一时间就确定了解谜类型。一方面,根据《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描述,贾宝玉看到的书中人物判词,暗藏着各人的命运。另一方面,解谜本身也是一种更有趣的游览方式。
《方寸幻镜》以镜子作为核心道具,既营造人在幻境中神游的体验,也同步辅以扑朔迷离的谜题。玩家可以通过与镜子互动,进入镜中、改变镜子内的物品来破解谜题,体会「一场玩家和自己对话的旅程。」
整个应用共有7个章节,对应《红楼梦》中的7个判词。每个章节都有一个核心概念作为谜题,包括空间的正反交错、上下颠倒,时间交错等设定,玩家每完成一个章节后就能看到一幅画谜,画谜中暗含了一个判词。朱晴适当调整了谜题的难度,既让玩家有解谜的乐趣,又不至于影响游览、体会古典美学的魅力。
在美术风格方面,朱晴在强调简约风的同时,也力求提供丰富的场景体验,让玩家在游览中「一步一景」。他和团队从山水画、古典园林中提取中式元素,还参考文献、古画等资料,打磨各种树木、石头的造型。单以树木为例,团队就设计了几百种,并根据树的种类、季节和造型细分,让玩家进入不同场景时能欣赏到适合的风景。
当然,VR语境也意味着更高的制作难度。在制作大观园鸟瞰场景时,Pinta Studios与 PICO 技术团队进行多次调配测试后,对模型制作、材质底层、贴图做了大量优化,提高了VR内容的流畅性。
同时,部分VR用户存在晕动症问题,为此,团队在操作设计上,一方面采用点对点的瞬移代替摇杆移动,降低眩晕感;同时加入「乘船」的移动方式,既让玩家在坐船时获得沉浸式观景的体验,又避免了大量操作产生眩晕。
结果相当喜人,尽管《方寸幻镜》的体验时长要4到6个小时,但正式上线PICO两个月就已经以50元每份的价格卖出了几千份。在 PICO 社区,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方寸幻镜体验感好,具有中国风元素」、「国风的解谜应用,试玩有惊艳感」等好评,玩家热衷于对画风、判词、人物服饰等元素的讨论。
正如《墨之韵》开发团队总经理房泽龙所言:「写字是很平常的事,但要在这份简单中让大家感到趣味,是一件很难的事。」概括起来,《墨之韵》的制作思路既有对线下场景的还原,也有利用VR沉浸、虚拟的能力营造的奇幻效果。
《墨之韵》团队利用VR构建虚拟空间的特性,充分还原了书法练习的仪式感。一进入古色古香的中式书房,面前就是一张约2米的香案。毛笔、墨、宣纸、砚台在桌上依次排开,旁边的香炉燃起一缕青烟。竹笛乐声悠悠传来,琵琶、古筝等渐次响起。
李鹏飞表示,VR书法除了形式,还应该做到「形神具备」。具体来说,就是体验者可以通过PICO的手柄挑选毛笔、临摹字帖,感受毛笔的笔触、汉字的笔顺,甚至可以自己磨墨。每次创作后,体验者还可以DIY个人印章,在落款处盖上自己的印章。一整套体验下来,就像一位用户评价的,「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给生活增添了一些文化气息」。
文化气息的来源,不单是书写的形式,还包括书写的内容。
《墨之韵》团队中的史学研究专家齐发,曾就职于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现在专门负责国风世界观的策划。在齐发帮助下,《墨之韵》收录了许多极具美感,又方便VR体验的字帖。比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那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就被众多VR书法爱好者临摹。
房泽龙介绍,为了让更多新手能体验到书法乐趣,《墨之韵》收录了多幅不同内容的临摹字帖,既包括李白、王维等诗人的大作,也有对联这样更简单的题材。即便没有接受过系统书法训练的小白,也可以根据字帖临摹,潜移默化地提升书法水平。
其实,《墨之韵》不止是对传统书法练习的还原,也是对VR体验的一种拓展。PICO 创作者、VR画师裤兜告诉《新声Pro》,其实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喜欢紧张刺激的内容,有些用户就想在VR世界里安安静静地写字、画画。「就像有的人喜欢恐怖片,有的人喜欢文艺片。」
在良好体验的带动下,《墨之韵》的受众早已不再局限于练习书法的孩子和青年学生,而拓展到了更广阔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在书法之外,很多年轻人在《墨之韵》中创作起了水墨画,比如七夕主题,经典的国画寒梅松柏图、可爱的国宝大熊猫,甚至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小鸡吃米图」等等。
在海外市场,《墨之韵》还起到了传播国风文化的作用。因为自带英文版本,《墨之韵》受到许多外国友人青睐,在应用内可以看到许多中英文对应的作品,在海外视频平台上,用《墨之韵》书写古诗的热门视频也有超过百万的播放量。
用户在 PICO 论坛的VR练字分享
目前来看,无论从复杂世界观出发,于复杂中见趣味的《方寸幻镜》,还是从书法教育出发,于简单中见细节的《墨之韵》,都可视为对「VR+国风」的积极尝试。
尤其是随着以 PICO 4 为代表的新的VR设备上市,无论使用时的轻巧程度和舒适度,还是呈现出的画面清晰度,或者体验时的硬件准确度和灵敏程度,在这些VR开发者看来,都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与此同时,随着 PICO 不断进入创作上游,其与开发者的联系也在加深,并且在给开发者提供各方面的扶持,从前期研发在数据端、技术端给予支持、到上线前与开发者进行大量实机适配调试以及到上线后的宣发助力。
IDC数据显示,VR头显的「消费级趋势」正在出现。这意味着用户对VR内容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具体到传统文化领域,VR形态的开发潜力、呈现形式将远不止于《方寸幻镜》和《墨之韵》所代表的应用或者书法练习。
实际上,PICO 视频在今年十一假期已经上线了《云游中国》系列视频,用户可以在VR一体机里观看长城、黄山、张家界、三清山等自然风光,足不出户就能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今年11月,PICO 视频还联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发起了「全球首次3D全景VR大熊猫直播」,让用户体验到沉浸式看最萌国宝的乐趣。据了解,未来 PICO 也计划在人文艺术、自然科普以及科幻探险等领域持续产出多元化的VR内容。
「3D全景VR大熊猫直播」的录屏
而作为先行者,《方寸幻镜》和《墨之韵》用VR展现国风魅力、进行技术创新的案例,也会因市场的逐渐火热,而更具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
关键词: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2 baidu.baiduer.com.cn baidu爱好者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